洛阳老子学会是由洛阳市从事老子思想文化研究的众多专家、学者及热心弘扬老子思想文化的各界人士自愿结成的地方性学术团体,旨在通过深入挖掘、研究老子哲学思想及道学文化精髓,普及老子思想,倡导尊道贵德之风 ...[详细介绍]
地址:洛阳市西工区八一路城市杰座503
电话:0379--63300872
微博:http://weibo.com/3564364602
邮箱:lylzxh@qq.com
查看地图 >>
更多>>>
以“道”治国

老子“爱民治国”的政治理想

 

原载《老子今古》第四期
作者:
唐明邦(武汉大学教授)

《老子》一书,撰于春秋未年,到战国晚期和西汉初年,曾出现“黄老学派”,着重阐发《老子》的社会政治思想,人们称之为“君人南面之术。”《汉书·艺文志》概述其特点是:“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这种“南面之术,”西汉初年推行的结果,出现了太平的“文景之治”;唐代初年予以施行,亦迎来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贞观之治”。老子的“爱民治国”政治理念,虽然倡导于二千五百年前,至今读来,仍不难获得新的启迪。

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老子》第49章提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爱民治国”准则,充分展现老子同情百姓的心态。若能本着这种心态治国,就能遇事为百姓设想,立俗施事多倾听百姓声音,深知民间疾苦,急百姓之所急。

在封建社会里,百姓最痛苦的就是辛辛苦苦生产的粮食、丝绸被剥削者搜刮殆尽,到头来饥饿,冻馁,衣食无着,所以老子提出首先当省赋税。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老子》第75章。以下只注章次)税多是百姓最苦恼的事。封建统治者养活大量的官吏、军队,修建宫廷、园林等各种浩大工程,所需费用,无不通过各种税赋名目,搜刮自百姓。老子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第77章)百姓困穷,衣食财货深感不足,仍然负担沉重赋税以奉有余的朝廷官吏,这是违反天理良心的,首当废除。老子指出,统治者残酷剥削百姓,难怪百姓痛恨那些“盗魁。”写道:“朝甚除,田甚芜,仑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第53章)朝廷公事荒废,民间田园荒芜,仓库里空空如也。可是,统治者却穿着华丽衣服,佩带宝剑,吃山珍海味,腰缠万贯,这不是强盗头子是什么!老子正是“以百姓心为心”,才能义愤填膺写出这种语言,申诉人间的不平。

在封建社会,最妨碍人民生产的,是繁重的劳役。统治者大修宫殿、坟墓、园林、筑长城、修运河、建驰道等,无不需用大量劳力,这些无赏的劳动要按人口攤派到户,成为百姓最难忍受的事。参加徭役,必然妨碍正常的农业、手工业生产,甚至伤残病死在繁重的徭役中。为了反对繁重的赋税和徭役,农民往往起来反抗,导致社会混乱。老子揭发社会混乱的根源说:“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第75章)老子的话击中要害,百姓难治的根源应从统治者自身去找。所以老子提出“爱民治国”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为无为,事无事。”(第63章),又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第3章)统治者“无为”“无事”,才可能轻赋税,省徭役。百姓安心生产,家给人足,天下自然相安无事而“无不治。”

老子生活的春秋时代,五强争霸,尔后的战国,七国争雄,战争连年不断,“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无所谓正义战争。故反对战争,是百姓的普遍要求。“以百姓心为心”的老子,主张“爱民治国”当坚决消弭战争。他写道:“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第30章)又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第46章)这是说,天下有道的太平日子,战马卸鞍以拉粪肥田。无道的战乱日子,连母马也投入战场,乃至生驹于郊野。老子深体民瘼,知道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痛楚:“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第30章)战争破坏生产,所经之地,荆棘满地;战乱之后尸骨遍野,必有瘟疫流行,人民被迫流亡,局面十分悲惨。

从历史上看,战争破坏后的新王朝,汲取老子的教训“以百姓心为心”,被迫推行轻徭薄赋,停止战争,减轻人民负担,让其休养生息。曾一度造成国富民安的政治局面。

二、“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第60章,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国名言。名言不止为历代明君所重视,现代美国总统的国情咨文也曾引用。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基础是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治理社会首当让农民安居乐业,发展农业生产,如果经常以繁重的苛税、徭役折磨农民,国家的经济命脉必遭破坏,所以对待百姓,要象烹小鱼那样,不可一再翻腾。在新时代,对待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政府同样不可任意干与,否则将破坏经济规律。为此,老子提出“上善若水”的主张,要象水一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第8章)又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66章)居下不争,谦卑自守,“为无为,事无事”,不扰民,不劳民,社会自然平安无事。

老子明确主张,坚持“三宝”。他说:“吾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67章)三宝效用极大,“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这是说,有了仁慈之心,在保护人民利益的紧要关头,就能勇于担当。有了节俭意识,对财物珍惜爱护,就能广积财货。有“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不当头,不称霸,韬光养晦,夹着尾巴做人,埋头充实自己,就能后来居上,成众人之长。充分显示老子的“爱民治国”思想,提倡的是仁爱之心,节俭之德,韬晦之智。唯独不讲儒家所重视的礼与法。在他看来,儒家倡导的礼法都是虚伪的。他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第38章)又说:“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第57章)礼与法都是智者设置的圈套。故“智慧出,有大伪”。(第18章)针对这种情况老子十分感叹:“爱民治国,能无知乎!”(第10章)老子所希望的“无知”,有双重含义。一是指不要有狡诈之知,即不玩弄阴谋权术,阳奉阴违,两面三刀,设置圈套,诱人上当,充当笑面虎之类。二是指不要只讲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讲礼讲法,重仁重义,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卖弄聪明智慧,令人上当受骗还要感激涕零。

老子正面阐述其“爱民治国”主张,集中为四句话:“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这表明老子认为百姓之所以不能自化、自正、自富、自朴,根源在治国者本身,只要执政者自己能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百姓自然会受其教化,安守正道,从而财货富足,思想朴实。总之一句话,要“爱民治国”,而不要扰民、伤民,社会就能和谐、安定而富足。“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宗旨正在于使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朴。

三、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老子关于“爱民治国”的政治理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劝导执政者,崇尚大道,做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坚持“治大国若烹小鲜”,“为无为,事无事”,使百姓自正、自富。另一方面,诱导受治的百姓。希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崇尚大道,尽量克制自己,加强自化自正。

首先,“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19章)饮食淡泊,不嗜山珍海味;服饰淡雅,不求华丽;少为个人计较,少积私产;控制物质追求,克制欲望。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防。”(第12章)追求个人享受,贪得无厌,逞一时之快,终久不会有好结果。

其次,自正自富,与世无争。加强自身修养,做个朴实人,“塞其兑,闭其门,锐其锐,解其纷,合其光,同其尘。”(第56章)就是堵塞嗜欲之口,紧闭贪权之门,磨掉锐利的棱角,脱离无谓的纷争,收敛耀眼的光彩,共居现实的尘世。“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80章)这里所谓的“不相往来”并不是说日常生活中互不往来,闭门谢容,毫无交往;而是说要亲密相处,从不发生私人冲突,不生口角,没有恶意,不发生摩擦,和谐相处,终生不起交涉。

再次,满足现状,安于现实生活。“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第44章)过分贪爱名誉,必会大费精力,多藏宝货,必会刺激盗心,引来大的损失。知道满足,相安无事,不知饱足,必受屈辱;适可而止,可以心安,贪求无限,危险在后。“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46章)不知足者,欲求而难得必损人以自足,乃大祸之根;欲得者,不择手段以得之,是殃咎之源。知足者,足于道而不足于物,才是永远的满足。

老子所设想的社会生活,是自给自足,和谐美满,无忧无愁,愉快欢畅,人人安居乐业:“甘其食,关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第80章)“甘其食”,非吃山珍海味;“美其服”,并非服饰华丽;“安其居”,并非宅弟豪华。而是心安理得,自甘其食,自美其服,自安其居。所谓“乐其俗”,老子想到的是,人人思想纯朴,相亲相爱,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老子的“爱民治国”政治理念,有其可取方面,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应当予以历史对待。

可取方面在于同情劳苦大众,反映了百姓的正义呼声。所主张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治大国若烹小鲜”,都符合百姓的要求,适应小农经济条件下治理社会的需要。基本精神在不扰民,不害民,满足百姓安居乐业的要求,以保证社会安定,人际关系和谐。

其鲜明的历史局限性,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首先,轻赋税、省徭役、罢战争,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善良愿望。因为,庞大的封建国家机器要靠人民赋税养活;统治者穷奢极欲靠百姓的无赏劳役支撑,封建政权宝座,靠战争暴力维护。与统治者讲薄赋省役去战,无异与虎谋皮。

其次,希望执政者无为无事,让百姓自正自富,可以成为口头禅,不可能成为实际政策措施。在阶级社会,统治者常常大讲仁政,让人民有生养休息的机会,付之实行者少之又少,老子的善言,多将落空。

其三,百姓安居乐俗,人人自满自足,这种情况可能局部存在。因为人民纯朴善良,容易安于现实,满足现状,抱着宗教的虔诚,安分守已,与世无争,求其在最低生活水准下的自我满足,那怕忍受一些痛苦也心甘情愿。实际上是自己安慰自己消极应世的一种表现。

《老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元典之一,在中国思想史上从来占有重要地位,发挥卓越作用。它明确地站在劳苦大众的立场。对统治者剥削压迫人民的罪恶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反映了劳苦大众的心声,虽然无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局限性,封建统治者也曾利用它去麻痹人民,这并不是老子的本意。《老子》对中国哲学、美学、政治、军事思想等方面的杰出贡献,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