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老子学会是由洛阳市从事老子思想文化研究的众多专家、学者及热心弘扬老子思想文化的各界人士自愿结成的地方性学术团体,旨在通过深入挖掘、研究老子哲学思想及道学文化精髓,普及老子思想,倡导尊道贵德之风 ...[详细介绍]
地址:洛阳市西工区八一路城市杰座503
电话:0379--63300872
微博:http://weibo.com/3564364602
邮箱:lylzxh@qq.com
查看地图 >>
更多>>>
大道和谐

论《道德经》核心思想“和谐”的社会价值和救人救世的特效


    原载《老子今古》第四期
    作者:
刘国城
洛阳老子学会顾问)  

一、历史公认:《道德经》(《老子》)是救人救世之书

(一)早在西汉文帝时代(前180~前157),河上公注《老子章句》最早指出:《老子》“言治身治世之要”,就是救人救世的大要;

(二)北宋真宗皇帝赵恒,咸平时代(998~1003),也曾肯定:“《老子道德经》治世之要”;

(三)清《四库全书总目》146卷,评清世祖顺治皇帝《御注道德经》时,说明:“老子如清解烦热之剂,其性偏胜,当其对症,亦复有功”。人类社会很需要这种“清解烦热之剂”,抑制私欲的膨胀。现在更加需要这种良药,当人烦热、私欲过旺时,细读《道德经》(19章):“见素抱扑,少私寡欲”。大脑会多少冷静一下,私欲会多少抑制一下。

(四)、清徐大椿《道德经注》,明确指出:“老氏所云:养生、修德、治国、用兵之法,皆本上古圣人相传之精意。故其教与黄帝并称。其用甚简,其效甚速”。“养生”、“修德”、“治国”、“用兵”概述了《道德经》救人救世思想现实社会运用的四大特效。

(五)清魏源《老子本义》第三章注特别说明:“《老子》救世之书也。故二章统言宗旨。此遂以太古之治,矫末世之弊”。“救世之书”,是《老子》一书高度概括、高度评价。所谓“以太古之法,矫末世之弊”就是用太古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的治国术,治疗春秋时代的社会弊病。魏源评论是准确的。《老子》(41章)明确说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是知古始,是谓道纪”。所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就是“以太古之治,矫末世之弊”。

《道德经》为何被称赞为“救人救世”之书?根本原因是:《道德经》五千言核心思想是“和谐”。具有三方面重要意义和高度价值:

1、“和谐”是人类相处、相聚、相居的根本条件。人类不“和谐”是不能相处、相聚、相居的;

2、“和谐”是人类社会长治久安、健康发展的首先必备的条件。人类社会不“和谐”就是灾乱重重,不可能健康发展;

3、人类与自然,人类自身也要保持“和谐”,才能顺利发展。不“和谐”就会引起多种自然灾害,严重危害人类生存,这类事例不少。

二、《道德经》论三道“和谐”思想的社会价值与救世特效

老子《道德经》继承和发挥《周易》:“《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易·系辞下》);“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人道恶盈而好谦”(《周易·谦》)的三道思想,广泛宏论天道、人道、地道,博大精深,中肯透彻。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的大智慧、大哲理、大学问。没有国家、民族、地域、时代、人群等界限。放之四海而皆准,过去、现代、将来都适用于全人类,是中国人民珍贵的思想文化宝库,也是全人类的思想文化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完。历经2000多年的自然变化、历史发展、科技进步、社会实践的检验,都证明是科学的、准确的。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进步、完善。

《道德经》五千言,其核心思想是“和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道德经》“和谐”思想总纲。宇宙自然、人类社会、万事万物只有“和谐”才能协调共存,健康发展。《管子·内业》:“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察和之道,其精不见,其微不醜。平止擅胸,论治在心,以此长寿”。《淮南子·汜论训》“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成成。生之与成,必行和之精”。

(一)天道“和谐”,风调雨顺,天降甘露

所谓“天道”主要指日、月、星辰、风、云、雨等,运行要“和谐”。 《淮南子·汜论训》“阴阳和平,风雨时节,万物著息”。从现代天文学看:宇宙中银河系、太阳系、其他星系都在不断运动变化。但这种运动变化也要“和谐”。所谓“和谐”指阴阳二气的运行、融合恰到好处:不多不少、不大不小、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轻不重、不偏不倚。在这种完美无缺的“和谐”状态下,才能“万物生”。正如战国《荀子·天论》所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西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概括为一句名言:“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是十分精深正确的。深远影响儒家崇尚的“中庸之道”,也是以“和”为核心的。“礼之用,和为贵”(《论语·述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也是强调只有到了“和谐”状态,万物才能各得其位,各得其养,才能达到 “大同社会”。

天道的日、月、星、辰、风、云、雨等,阴阳二气若不“和谐”,又怎样呢?那就是“阴阳错万物乖”的严重后果!“乖”就是不和、不顺、抵牾、矛盾、背道而驰。就会出现大大小小的灾难,异常现象。如:日蚀、月蚀、虹、狂风、暴雨、旱灾、水灾等,从古到今这都是能见到的自然异象,其根本原因是天道阴阳二气不“和谐”而造成的。因此,从古到今,人们期待、盼望天道“和谐”,带来的风调雨顺,天降甘露的好景象。

(二)人道“和谐”,国富民安,政通人和

所谓“人道”,就是首先肯定“人”在宇宙中是“四大”之一:“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经》25章)。人道“和谐”,根本点是“以人为本”,就是指人的世界:整个世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单位、一个厂矿、一个公司、一个学校、一个家庭、一个人,都要“和谐”,都要“以人为本”,互相尊重、互相爱护,这样才能健康发展,兴旺发达。《道德经》就是“和谐”救世的良药。春秋时思想家管仲就明确指出:“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管子·兵法》)说明老子提出“道”和“德”思想就能促使人们达到“和合故能谐”的最佳状态。2000多年的社会实践是最好的证明。

人道和谐,还必须遵循“万物莫介尊道而贵德”(51章)。这也是人间“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汉书·艺文志》)。古往今来,凡是“尊道”、“贵德”的人,就能成功、幸存、幸福;凡是不“尊道”,不“贵德”的人,就失败、灭亡、灾祸。从古到今的这类事例,枚不胜举,可写部大书。

2006年秋,温家宝总理访问欧洲,英国《泰唔士报》记者问温总理晚上经常读什么书?温总理以六段诗章作答。第六例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实践理想批判》的话,康德死后刻在自己的墓碑上:“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其中,特别值得深思的是“道德定律”,不论康德是指什么,这实质是老子提出的“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规律。当今世界社会,人人都能“尊道而贵德”,互相包容、互相谅解、求同存异。一切争端用协商、和平方式解决,就不会出现战争、凶杀、虐待、抢劫等非文明、非理性等野蛮行为。如此,世界才能太平、欢乐,才能和谐发展。

胡锦涛主席2005年9月15日,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演讲:《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就是贯彻和发挥《道德经》“和谐”思想,受到国际舆论高度赞扬。2005年9月17日香港《太阳报》高度评价:“充分表现出中国传统阴阳包容,刚柔并济,即不回避任何问题,也不指名道姓去撩是斗非。但却实实在在,堂堂正正、大大方方说出了这个拥有十三亿人口大国的心声。不但赢得了第三世界小国的掌声,也得到俄罗斯以及其他友好大国的认同。也令美、日等对中国又恨又爱的国家目瞪口呆。”评论十分中肯、恰当。足以证明《道德经》“和谐”思想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衷心拥护。

国家内部、社会内部、民族内部、人民内部的团结一致,和谐发展更为重要。

我们先人,早在尧舜禹汤时代,就提出:“德政”观念并重视“德政”在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如“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尚书·虞书·尧典》)、“柔远能迩,惇德允元”(同上《舜典》)、“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正德、利用、厚生、惟和”。西汉孔安国传:“正德以率下,利用以阜财,厚生以养民。三者和,所谓善政”。(同上,《大禹谟》)、“德惟治,否德乱”(《尚书·商书·太甲上》)等,“德”与“和”的观念,流传至今教育后代,影响深远,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粹,几千年来深为中国人民遵循、信从。

2006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重申:“坚持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表明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使我国社会主义更明显具有“中国特色”——“德”文化思想,必然会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坚决支持。这是“构建和谐社会”,促使国家、社会、民族、人民内部团结一致,和谐发展的重要政治保证,也是我国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永立不败之地的重大国策!

2006年12月30日,香港《太阳报》撰文《只是外交丰收是不够的》称道:“一个国家的崛起,只是依靠外交的丰收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内部社会的稳定发展,外交成就很容易蒙蔽人们的眼睛,使得执政者失去最起码的警觉,如今的中国尤其是这样”。鉴于此,《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0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要遵行的第一项原则,就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谓是“和谐社会”的可靠的政治保障和强大的政治动力。“以人为本”是出发点,“和谐社会”是目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都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心愿。是党中央《决定》的英明之处,代表了全国人民最大的根本利益,也是《道德经》“和谐”思想现实运用的光辉典范。2006年10月11日香港《明报》撰文称赞:“中国只能依靠自己的智慧作出抉择。而“以人为本”与“和谐”,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胡温将之作为执政圭臬,顺应了民心”。“圭臬”原是古代测定日影、校定四时、测量土地的两种仪器。后来成为施政、办事、做人的准则。

我国目前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成就、新发展不断出现,自然会出现各种矛盾,这就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和谐”。“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荀子·王霸》)确是真理。印度学者谭中撰文《“和谐中国”与“和谐世界”》谈自己的看法,也肯定“和谐”在今天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挽救”作用:“色情、吸毒、精神污染日益泛滥成灾的时刻,中国也走到十字路口了,只有“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能挽救”。是值得参考的。

人道若“不和谐”,又怎样呢?西汉大经学家刘向(约前77~前6)十分深刻指出:“和气致祥,乖气致异。祥多者其国安,异众者其国危。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汉书·刘向传》)可见古人早已看出社会“和谐”,是关系国家兴败存亡的头等大事。

我国人民2000多年来的心愿和盼望,就是“国富民安”(《汉书·刑法志》记:“齐恒公用管仲而国富民安”)、“民和年丰”(《左传·桓公六年》记)、“政通人和”(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今天,党中央正领导全国人民建设“和谐社会”,正向“国富民安”、“民和年丰”、“政通人和”的理想社会迈进!

(三)地道“和谐”,五谷丰收,丰衣足食

所谓地道“和谐”,指地球运行与太阳、与月亮、与星辰要“和谐”;地球内部阴阳二气在不断运动,地球本身也在运动。绕太阳一圈就是一年,自转一圈就是一天。地球内部阴阳二气运动要“和谐”;地球表面上山、河、江、海、湖、森林、一沙石、一介虫、一飞鸟、一走兽等,都要“和谐”,至于“万物之灵”的人更要“和谐”,才能构成自然界“生态平衡”,万物和谐,健康发展。

《道德经》明确指出:“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32章)。“天将甘露”是古代农耕社会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就是风调雨顺,预兆丰年,是最大的吉祥徵兆。“天将善瑞,则万物莫有教令之者,皆自均调若一也”(河上公《老子章句》注)。五谷丰收,丰衣足食,人民自然都得丰收的幸福、喜悦。这就是《吕氏春秋·贵公》所称赞:“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大自然对人类的恩惠是普遍的、无私的。这是地道“和谐”对人类最大的实惠。

东汉思想家王充《论衡·自然篇》发挥老子“地道”思想更为形象、深刻:“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地道“和谐”就是造福万物,尤其造福人类。

地道若“不和谐”,又怎样呢?就会出现水灾、旱灾、风灾、火山爆发、山崩、地裂、地震、海啸等自然灾难,严重威胁人类生存。

西周时代周幽王二年(前780),泾河、渭河、洛河三河发生特大地震“岐山崩、三川竭”,人们不知何原因。周太史伯阳父就明确论述:“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阴伏而不能出,阳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上》)论述精确。2000多年后,1976年我国河北唐山市大地震,24万多人丧生。2004年冬季,印度洋出现的特大海啸,也使24万多人丧生。其原因都是地道阴阳二气“不和谐”而引起的,这是人类的惨痛教训。

地球是人类的生母,供养人类生生不息。人类要维护自身的“和谐”发展,更要像维护自己的眼珠一样维护地道的“和谐”,做到三道“和谐”,“天人合一”,人类就会享受丰衣足食、健康美满的幸福生活。